//国务院发文了!虹膜识别站上“人工智能+”风口,身份认证新时代已开启!

国务院发文了!虹膜识别站上“人工智能+”风口,身份认证新时代已开启!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8914742975605247826&skey=@crypt_b3036164_6f2735a96712f7f43ae49fe31c5aea83&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当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一场身份识别领域的技术变革正加速酝酿——虹膜时代已悄然走来。作为兼具唯一性、稳定性与高安全性的生物特征,虹膜识别在“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民生”的战略布局中,正从技术概念迈向规模化应用,重塑个人身份认证的底层逻辑。

虹膜识别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不可替代的生物特性:每个人的虹膜纹理自婴儿8个月后便终身不变,独特性极高,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存在差异,这让它成为比指纹、人脸更精准的身份标识。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更让其“如虎添翼”——通过深度学习优化的图像采集与比对模型,可在0.3秒内完成虹膜特征提取与匹配,单眼误识率低至千万分之一,双眼识别可覆盖全球所有人口,彻底解决了传统身份认证“易伪造、易丢失、易泄露”的痛点。

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领域,虹膜技术正成为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支撑:政务服务中,它可实现“人证合一”实时核验,推动社保办理、户籍登记、政务审批等流程从“线下跑”转向“线上办”,契合《意见》中“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的要求。公共安全领域,虹膜数据库与人工智能预警系统结合,能快速锁定重点人员,助力社会治安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为“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例如在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虹膜识别可替代传统证件检查,实现人员流动的智能化管控,同步提升通关效率与安全系数。尤其在弱势群体关爱方面,虹膜技术更发挥着独特价值:金钥匙工程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到安全领域,研发和建设了儿童虹膜保护云和老年虹膜保护云项目,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五星关爱专项基金独家承办科技守护 关爱儿童·金钥匙工程公益活动,通过记录虹膜编码的方式,将家庭信息“存储”在儿童及老人的眼睛里,并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加密护航。经过比对虹膜数据,可以快速找到其家人信息,从而为他们永远保留一把安全回家的“金钥匙”。大幅提高了寻亲效率,让虹膜技术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更具温度。

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赛道,虹膜技术正将“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变为现实:医疗领域,它可精准关联患者病历与诊疗数据,避免身份混淆导致的医疗差错,同时助力医保基金反欺诈,保障医疗资源精准分配。养老服务中,搭载虹膜识别的智能设备能快速确认老人身份,联动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功能,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筑牢安全屏障。教育领域,其可用于校园出入管理与课堂考勤,既保障秩序又保护学生身份信息安全,契合“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的方向。此外,随着“万物智联”推进,虹膜识别还将成为智能终端核心交互入口,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个人凭虹膜即可完成设备解锁、支付授权等操作,构建“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虹膜时代的到来,也需直面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的挑战。《意见》中“提升安全能力水平,防范模型黑箱、算法歧视等风险”的要求,同样是虹膜技术发展的“必修课”。未来需建立健全虹膜数据产权保护制度,规范采集、存储与使用流程,通过加密技术与隐私计算手段杜绝个人生物信息滥用;同时完善行业标准与伦理准则,避免技术应用中的公平性问题,让技术始终“向善”而行。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安全保障到伦理规范,虹膜技术的发展正是“人工智能+”行动的生动实践。随着算法持续优化和算力基础设施完善,虹膜识别将深度融入更多领域,不仅成为身份认证的“黄金标准”,更将为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注入安全新动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书写“科技为民”的崭新篇章。

本文转载自【眨眨眼守安全】

2025-09-19T11:22:51+08:00 19 9 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