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浪潮中,一群特殊的孩子如候鸟般在城乡间迁徙。他们中有的随父母进城成为”流动儿童”,有的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共同构成了我国1.38亿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群体。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放学后独自徘徊于公园的孩子,是暑假如期奔赴父母身边的少年,更是需要全社会用爱与科技托举的脆弱群体。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902万人,其中36万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护状态。”陪伴脱节、教育粗放、身份模糊”的三重现状,让他们成了安全风险里的”易伤群体”:2024年公安机关侦破的550余起拐卖案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六成,冰冷的数字里藏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更有犯罪团伙盯上孩子”流动无依”的特点,教唆他们跨市流窜作案,甚至演化出”金盆洗手宴”的畸形文化。这些孩子的安全防护,还困在”三个难”里:身份识别难,纸质证明随迁徙易丢失,陌生人冒领时有发生;行踪追溯难,传统定位设备易被摘除,孩子走失后往往只能凭模糊记忆排查;应急响应慢,跨区域信息不通畅,错失救援黄金时间的案例令人扼腕。破解困局,亟需一种“终身唯一、无法伪造”的“身份锚点”。

面对传统监护模式的失效,虹膜识别技术正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力量。虹膜,人眼瞳孔周围那圈独特的环形薄膜,从婴儿8个月大时便形成稳定纹理,266个可识别特征点构成”终身不变的生物身份证”,单眼误识率低至千万分之一,比指纹更精准、比人脸更稳定。这项曾用于国防、金融的高端技术,如今正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建起”识别-追溯-联动”的全链条守护网。针对留守儿童最易遭遇的拐卖风险,虹膜技术正打通”全国寻亲快速通道”。在2021年,某省公安机关就利用虹膜识别技术,成功确认一名走失五年且因脑部损伤丧失语言能力的儿童身份,助其顺利回家 。去年暑假,广东警方解救出一名被拐3年的10岁男孩。警方借助虹膜扫描比对技术,仅仅2小时就联系上了男孩远在江西老家的祖父母。相较于传统DNA比对,这一技术的效率提升了10倍,大大缩短了“团圆”所需要等待的时间,让家庭重聚不再经历漫长的煎熬。

虹膜技术的守护效能,需在政策引导与社会协同中充分释放。政策层面已有明确推动:2019年,公安部印发《关于开展虹膜信息采集应用工作的通知》(公刑〔2019〕1593号),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依托部级虹膜系统开展应用,同时明确各省级刑侦部门推进省级虹膜系统建设,为技术落地奠定了基础。

地方实践也已迈出实质性步伐:2021年,菏泽市民政局、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联合山东融合智能科技公司,启动虹膜识别寻亲“一路瞳行”工程,聚焦易流浪走失困境儿童安全保护。该工程依托公安警综大数据平台,采集全市孤儿、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的虹膜信息,建立专属基本信息档案与大数据库,并通过与省级公安虹膜库定时离线传输,实现全国公安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为儿童安全筑牢技术屏障。在深圳、慈溪等地,虹膜技术应用已初显成效:深圳前海将建筑工人子女的虹膜信息与“反向探亲”管理绑定,孩子刷虹膜即可进入工地探亲区,既保障了探亲安全,又简化了流程;该系统同步应用于工人考勤,还有效解决了指纹磨损导致的识别难题。浙江慈溪则将虹膜识别接入学校门禁系统,据统计,去年通过该系统成功拦截多起陌生人试图闯入校园的事件,让校园门口的守护更具科技支撑力。
站在城市化的十字路口,1.38亿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安全”归巢”,既要法治利剑斩罪恶,更要科技翅膀托希望。当虹膜识别的微光照亮孩子的迁徙路——刷一下就能确认身份,扫一眼就能快速寻亲,眨一下眼就能传递平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对孩子的承诺:每个”小候鸟”都该被稳稳守护,无论他们在城乡的哪条路上,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全的天空。这是科技的温度,更是未来的模样。
本文转载自【眨眨眼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