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识别技术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身份认证模式,其中虹膜识别技术以其极高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多国推动公共服务升级、强化安全管理的核心技术支撑。从跨境通关到民生服务,从金融安全到医疗保障,虹膜识别正以“人体固有数字凭证”的形态,全面融入社会运行肌理,开启身份认证的“无介质时代”。
中国澳门:自2023年10月推出虹膜通关服务以来,已在关闸、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等6个重要口岸部署81条虹膜自助通道。2025年6月服务扩展至香港永久性居民后,仅1个月内登记人数突破9.6万,累计使用量达12.6万人次,单次通关时间从传统模式的12秒压缩至3秒,大幅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员流动效率。
新加坡:以樟宜机场为试点,全面推进包含虹膜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通关系统建设,计划2025年实现全国口岸自动化通关全覆盖。目前试点区域旅客通关时间缩短至秒级,通关效率提升超80%,为国际航空枢纽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标杆案例。
美国 :美国部分机场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工作人员安检,如肯尼迪国际机场和纽约奥尔巴尼国际机场安装了虹膜识别仪,工作人员需通过虹膜识别才能进入停机坪和行李提取处等限制区域。此外,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计划引入虹膜识别技术,采购相关服务应用于“执法与遣返行动部门”,助力现场快速确认身份及核实拘押人员信息。
加拿大:加拿大出入境管理局(CBSA)曾推出CANPass程序,旅客事先办理完手续后,可在机场的虹膜照相亭为眼睛照相,机器会吐出票据,经过海关时出示票据和申报表格即可通关。不过,该计划仅针对在海关、移民局和司法部门都没有前科的加拿大公民、合法居民及美国公民,每位成员需缴纳年服务费30美元。
英国:英国于2004年推出虹膜识别移民系统(IRIS),为特定的常旅客提供自动化通关服务。旅客无需出示护照或身份证,系统会将其虹膜信息与数据库中约百万名已登记的常旅客信息进行比对。但该系统于2013年9月停用,被基于电子护照芯片生物识别数据的e – passport entry系统取代。
日本:日本成田机场安装了虹膜出入境管理系统,应用于乘客通关。乘客办理简单登记手续后,只需在虹膜采集摄像机前扫一眼,即可在检票口取机票登机,为旅客提供了便捷的通关体验。
阿联酋迪拜:依托“Travel Without Borders”计划,将虹膜识别与AI技术深度融合,逐步构建“无护照通关”体系。该技术已在部分入境通道试点应用,旅客通过虹膜特征快速完成身份核验,推动入境流程从“证件依赖”向“生物特征依赖”转变。
印度Aadhaar系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虹膜识别应用项目,已采集超12亿公民的虹膜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福利发放、医疗保障等民生场景。通过虹膜特征的唯一性验证,有效遏制了福利冒领、身份冒用等问题,使公共资源分配精准度提升约30%,为普惠性社会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美国:如新泽西州的部分学校安装虹膜识别装置进行安全控制 。医疗领域,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和阿拉巴马的医疗保健体系基于虹膜识别系统,保障病人医疗记录隐私 。金融方面,德克萨斯州联合银行营业部用虹膜识别系统检验储户身份 。
在金融领域,虹膜识别已应用于账户登录、大额支付等关键环节,部分银行通过虹膜验证替代传统密码,交易安全系数提升1000倍;医疗领域,虹膜识别技术用于患者身份核验与医疗记录管理,在急诊场景中可实现患者信息实时调取,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智能家居与公共安全领域,虹膜门锁、园区门禁等应用逐步普及,以“生物密钥”替代物理钥匙,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虹膜具有终身稳定、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单眼误识率低至千万分之一,双眼识别可覆盖全球所有人口;同时,虹膜识别需依托活体眼球的动态特征,可有效抵御照片、视频等伪造手段,从技术根源上筑牢身份认证的安全防线。
相比传统证件核验或密码输入,虹膜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单次验证耗时通常约为1秒,在人流密集的口岸、场馆等场景中,可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减少排队拥堵。
虹膜识别技术可适配多种硬件终端,且不受年龄、职业等因素限制,无论是老年人的福利领取,还是儿童的身份识别,均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验证效果,具备较强的社会普适性。

据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50个国家和地区在重点领域部署虹膜识别系统,预计2027年全球78%的国际机场将实现虹膜通关服务覆盖。随着技术成本的持续降低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虹膜识别将逐步融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政府等更多领域,推动“无密码社会”“无证件社会”的加速到来。作为数字时代的“生物身份证”,虹膜识别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在重构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其在安全、效率、公平等维度的价值释放,正为全球社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开启身份认证的“无介质时代”全新纪元。
本文转载自【眨眨眼守安全】